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 内容页

近九成老年人倾向于居家养老|天天观天下

时间:2023-05-25 06:00:24 来源:北京青年报官网 分享至:

本报讯(记者蒋若静)5月24日,首届北京养老服务行业发展四季青论坛成功召开。本届论坛以“让专业养老服务走进寻常百姓家”为主题,各界共话养老行业发展。北京青年报记者从论坛上获悉,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试点将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2023年底计划覆盖东西城共计32个街道。综合为老服务平台“北京养老服务网”和小程序预计今年6月上线,老年人和家属查询养老机构和相关服务可“货比三家”。会上还发布了最新的北京市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调研结果,近九成的受访老年人倾向于居家养老,近四成老年人在用餐方面存在一定困难。

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委员、市民政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郭汉桥表示,为了从根本上系统破解超大城市养老难题,北京从去年以来开展了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试点。半年来,试点工作通过供给侧改革,推动市场主体将专业的普惠型养老服务“搬”到老年人家中,为全国居家养老服务的难点破解和工作创新提供了“北京方案”。


(资料图片)

北京健康养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育海进一步介绍了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试点的相关细节。通过打造北京首家居家养老服务综合示范中心,精细编制涵盖生活照护、助医服务、供餐服务、康复服务、培训指导、心理支持、辅助服务的7大类、20小类、98项的服务供给清单,为广大老年市民提供适合各年龄段和身体状况的产品和服务。居家养老服务综合示范中心在每个服务片区配备2名高学历、高素质的首席养老服务管家、多名专业养老护理服务人员和若干位志愿者,实现管理和服务“全覆盖”,响应和反馈“零时差”。

李育海表示,创新模式试点启动半年来,“北康养e家”小程序已完成注册用户15.5万多人;累计签约长期居家照护服务近100单;开展各类为老服务超3800单,有效解决了居家老年人助餐、助医等“急难愁盼”的居家养老刚性问题。今年,该模式将进一步扩大试点,2023年底计划将东西城共计32个街道全部纳入居家养老新模式覆盖范围,首先实现主城区全面覆盖,并向其他城区推广和复制。

此外,为加快建立统一的养老志愿服务制度,本市积极研究制定了“京彩时光”养老志愿服务指南,明确服务流程和服务清单。同时,搭建全市统一的“京彩时光”养老志愿服务信息平台。该平台可为养老志愿服务供需匹配搭建便捷的线上桥梁,实现老年人提需求、志愿者主动接单。平台通过“今天存时间,明天换服务”理念,鼓励花发低龄老年人帮扶白发高龄老年人,让低龄健康老人老有所为,助力高龄失能老人老有所养。该平台预计今年7月份上线。

亮点

养老服务“一网通查”可货比三家

为了有效打破老年人的“数字鸿沟”,本市专门打造了综合为老服务平台——“北京养老服务网”,这是本市养老服务“一网通查”的供需对接平台,也是养老服务“一网通办”的在线服务平台,养老服务诉求“一网通答”的互动交流平台,也是一个养老服务“网上超市”。在这个平台上,人们可以查询到全市养老机构、养老驿站、养老助餐点、适老化产品等信息,能够在线办理津贴补贴等服务事项。

此外平台还开辟了养老政策、养老人才、志愿服务、京津冀养老、养老课堂等服务板块,帮助老年人找政策、找机构、找服务,助力养老机构等市场主体找资源、找人才、谋发展,实现养老资源的精准配置和养老需求的充分满足。

以查询机构养老服务为例,在该网站上,人们可以通过所属区域、机构性质、床位规模、收费价格、服务星级等多个检索条件找到自己需要的机构。在机构详情页面中,可看到该机构的房态图、床位数、已入住人数、收费价格、好评度等各类信息,还可以通过机构三维全景图浏览机构全貌,足不出户即可“货比三家”,让机构服务在大众视界里变得更加透明,让找机构、选机构、住机构不再成为难题。

与网站对应,未来将同步上线“北京养老服务平台”小程序,打开手机即可使用网站所有服务功能。针对居家养老的高频需求,小程序端还打造了全市统一的养老助餐服务入口,帮老人找到附近评价好、菜品全、性价比高的助餐点,还可以直接在小程序点餐下单。预计该套系统将于今年6月中旬上线。

三成老年人有居家照护服务需求

论坛现场还发布了最新的北京市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调研结果。本次调查主要面向居住在城六区及昌平、通州、门头沟、大兴等10个区的老年人,受访老年人共计12.5万人,调查样本年龄集中在60-79岁。调研内容涵盖了入住养老机构、助餐、居家照护、助医、惠民购物、适老化改造、精神关爱、旅游、老年大学、志愿服务10方面的老年人服务需求情况。

调查发现,在受访的老年人中,近九成老年人倾向于居家养老,仅有一成老年人表示愿意入住养老机构,老人们对于专业化的居家照护服务有更高要求。居家照护服务是居家养老是否幸福的决定性因素,有专业居家照护服务需求的老年人达到了33.4%。

关于老年餐的需求情况,调查发现,大多数老年人通过自己做饭、子女或保姆帮忙做饭等方式解决用餐需求。近四成老年人表示在用餐方面存在困难,目前依靠老年餐桌解决用餐问题的老年人占较小比例。老年人对餐食的品质、营养搭配、口味、卫生条件及价格等方面较为看重,其次关注的因素为少油少盐少糖等健康因素,对距离、口感软烂酥等因素不敏感。

在适老化改造方面,调研发现,约半数的老年人需要居家适老化改造,但部分老年人对适老化改造认知有局限,多数把适老化改造等同于安装扶手。

在服务性价比方面,大部分老年人追求经济实惠,但也有少部分老年人对服务品质要求较高,价格因素不是首选。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也期望更加优质便捷的服务和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

对话

普惠型养老服务试点“搬”进老年人家中

对话人: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委员、市民政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郭汉桥

北青报:北京当前的养老形势是什么样的?

郭汉桥:目前,北京市60周岁以上常住老年人有465万,占常住人口的21.3%;户籍老年人414万,占户籍人口的29%,已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早在2008年,本市提出“9064”养老服务模式,即90%老年人居家养老,6%老年人社区养老,4%老年人机构养老。如今,这一养老格局发生了变化。社区养老服务本质上还是为居家养老服务。从目前全市养老服务供需结构看,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占户籍老年人口不足1%,99%的老年人在家养老,居家养老问题已成为养老工作面临的主要矛盾。同时,90%以上的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失能失智老年人的居家养老问题成为养老工作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北青报:面对上述现实,北京市民政局的养老工作重心发生了怎样的调整?

郭汉桥:基于实际情况,我们的工作重心聚焦于居家养老。去年,我们尝试推出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总体思路是“培育一类主体,构建两种模式,实现全面覆盖”,以发展养老服务产业,重构养老服务业态、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

同时,聚焦普惠型养老服务供给,构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这是居家养老服务新的主攻方向,核心是解决好居家失能失智老年人养老难题。这次试点模式支持市场主体以居家失能失智老年人为重点、兼顾各类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构建“管理团队驻街道、信息平台上云端、养老管家包社区、护理人员进家门”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在此基础上,制定普惠养老服务清单,规范居家服务标准,提供管家式综合服务解决方案。

北青报:目前来看,这一试点实施效果如何?

郭汉桥:试点启动半年来,“北康养e家”App注册用户已达15万,在西城区广内街道试点范围内累计签约长期居家照护服务超过100单,相当于在广内街道建设了一家具有100张床位、实现轻资产低成本运营,提供实体化、专业化养老服务的社区“虚拟养老院”,有效解决了100多个家庭的失能老年人居家照护问题;同时开展助餐、助医、助洁、助浴等各类服务4000余单,有效为周边居家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目前,所有服务“零投诉”,广受老年人的期待,甚至曾经有郊区老年人乘车2小时,专程到北康养e家寻求服务支持。试点工作已经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北青报:与以往的工作方式相比,这一模式根本的创新点在哪里?

郭汉桥:可以概括为“一个改革”“三大创新”。“一个改革”也就是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近年来,养老工作主要通过建设养老服务机构、发展集中养老床位,鼓励和引导失能失智老年人把“家”搬到机构养老。而新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是推动市场主体将专业的普惠型养老服务“搬”到老年人家中,探索走出一条普惠型居家养老发展新路。“三大创新”:一是发展体制创新,就是进一步厘清政府、市场、社会、家庭的责任边界,按照“办事业”的基础上“育产业”“两条腿走路”的思路,构建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企业化运营的新型养老服务发展体制。二是工作机制创新,改变以往政府发放运营补贴、购买服务的工作方式,推动运营补贴由“补床头”向“补人头”转变,引导市场主体根据市场需求、市场规律提供养老服务,不再依赖政府补贴“输血续命”。三是服务模式创新,坚持以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为导向,实现全要素供给、全天候响应、全方位服务、全链条管理,构建老百姓买得起、买得到、信得过、用得好的居家养老照护服务体系。

本组文/本报记者蒋若静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2 南极空调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2022077823号-13   联系邮箱: 317 493 1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