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清华大学几位同学在学校操场拍到了中国空间站凌月画面。详情
相机中,距离地面400公里的空间站只是小小的一个点。实际上,它的基本构型为三舱T字构型,3个舱段分别为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
如此复杂的工程,少不了装配技术创新。在总台融媒体节目《两会你我他》中,央视新闻《相对论》记者庄胜春体验了总装空间站的“黑科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总装空间站有哪些黑科技?
AR眼镜帮大忙
这是一张中国空间站三舱地面联试的图片,拍摄地点在航天五院天津基地。这里主要承担着中国空间站等超大型航天器的总装、测试、试验任务。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都在这里完成总装。
线缆是总装难度的一部分,AR眼镜能降低装配工程师的工作难度。记者庄胜春戴上AR眼镜后,看到景象“虚实融合”。眼前,天和核心舱的电缆线路一一呈现。
工作时,装配工程师按照“虚拟电缆”的位置,将实体电缆安装到位即可。原来的“闭卷考试”变成了“开卷考试”,降低了出错的可能性。
平均年龄31.4岁
最年轻的团队完成了最难的任务
中国空间站结构复杂,光是天和核心舱就有1000多根电缆、近500根管路,总装难度前所未有。然而,完成这样艰巨的总装任务的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1.4岁,90%的团队成员是“90后”。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装与环境工程部副主任工程师王鹏飞介绍,天和核心舱最长的电缆所有分支加在一起有近百米。当时,他每天都在想该如何总装,连睡觉都在想白天工作时遇到的问题。
王鹏飞:当时舱内装大型设备的时候,由于舱内空间狭小,机械臂进不去,让我们很困扰。有一次睡觉,做梦的时候把装配的全过程模拟出来了,像电影一样过了一遍。特别神奇,那天突然就醒了,所有的东西都记得。
醒来后,王鹏飞来到单位,跟团队成员说了自己梦中的“灵光乍现”。正是这样一个个团队成员的协同攻关,一次次灵光乍现,最终实现了中国空间站的顺利总装。
谈起对未来的期待,王鹏飞说,他的梦想是“看着中国的空间站和月球的空间站共同在太空中稳定运行”。
在《两会你我他》中,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洪向华表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就是要让更多的青年人才能够揭榜挂帅,冲在科研一线。总台特约评论员杨禹也表示,创新型人才在一个有着“创新文化”的团队中,更能主动地发挥自己的长处。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2 南极空调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2022077823号-13 联系邮箱: 317 493 128@qq.com